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视播音指导、新闻播音部新闻一组副组长 崔志刚
跨界新作《我把声音读进生命》
记者:作为主播中的“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诗词的创作之路?写作灵感来源于哪儿?声音和文字,哪个更能打动你?
崔志刚:我属于比较宅男型。所以才会写这么多诗。因为年龄也到了,马上就要奔不惑之年,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交往,所以较为淡然的生活。虽然自己从事跟声音有关的工作,但相较于声音,我可能还是更喜欢文字。文字浓缩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说话语无伦次也好,大家都能听明白,但文字乱不得,文字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知识的运用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我内心一直对文字充满了崇拜感,因为仓颉造字,造完字之后连鬼都哭了,说明文字更能窥破人世间很多秘密,可以浓缩更多文化存在。因此,一直对这个事比较喜欢。
写诗是争取再重新让诗回到大众视野,重新唤起诗词当中所蕴含的美好韵律和美好人文情怀。我们中国人对诗最好的追忆还是停留在唐诗宋词阶段,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现在办一些朗诵会,说到古诗可能还是1000年前、800年前李白、杜甫的诗词;再往后推可能也就是100年前徐志摩那个时期,近现代可以诵读的诗太少了。我觉得我就当一个急先锋,抛砖引玉,自己写点东西,看看能否把这件事承担起来,实现起来。
记者: 在当下全民重拾朗读热潮中,读诗是否需要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崔志刚:不要用那种特别夸张的语气,抽出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思想之外的一种形态去表现它。根据文章或者文字本身原本具备的、正常存在的一种结构、形态去表现就足以。一个好的声音能够把一个作品的档次提很高。但最关键的灵魂在于文字内容本身。文字内容如果好的话,普通话可以不标准,声音可以干涩,但只要出自于真情,依然能够打动人。比如说我的诗当中有一首《消融的月亮》,开始两句是“月亮在人们的面前聚拢成形”,我们就不要用那种特别渲染性的语言,“月亮,啊!”,所以我的诗当中很少用“啊”、“呀”这种语气助词,很正常的一种生活陈述,根据文字本身合理去分配它的语气。
记者:主播平时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崔志刚:生活中其实很正常,主播跟一般人生活没有太大不同。因为我们干这行是直播概念,就是定时定点你要表现出你所有的精力、状态当中很好的、非常好的一面。我们要求提前三个小时就要到岗,因为直播不允许出太多错误。我们要熟悉稿件,要化妆,所以把这个时间消耗完,其他的时间才属于自己支配,你看我也比较强壮嘛,健健身,处理一下生活当中其他的事。
原来做主持人之前,我其实曾经有一段历史,大家都没关注过,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导演。我正常工作当中所得到的奖项,导演奖比主持人奖要多的多,也导过晚会、导过纪录片、各种栏目,基本上跟电视这个行当相关的,除了一些专业技术工种之外,我差不多都尝试过了。现在就是精于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能够简单的很负责任的做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