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北京1月10日电(记者李韵)10日,由三位爱心人士捐赠的一页曾经流失海外的宝云阁铜窗芯,正式入藏颐和园,又一件漂泊海外的文物“回家”了。
本次回归的铜窗芯长105.2厘米,宽19.8厘米,为双交四椀式菱花隔扇。铜窗芯铸造至今已逾270年,且命运多舛,一度流失在海外。在捐赠现场,记者看到,铜窗芯保存于定制的红丝绒匣内,在灯光映衬下,焕发着金属的光泽。
颐和园对李檑、李阳、张珏三位捐赠人表达了诚挚谢意。本次文物回归是继1993年、1995年国家文物局两次促成宝云阁铜窗、铜窗芯入藏颐和园后的又一捐赠义举,对于恢复宝云阁文物建筑完整面貌、丰富颐和园馆藏文物体系、激发社会公众关心支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宝云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山腰,是一座采用中国传统的拨蜡法铸造而成的铜质建筑。它始建于乾隆二十年,其平面呈四方形,四面各显3间,进深4.5米,面积186.68平方米。宝云阁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屋顶上有佛塔形宝顶,正面上层悬挂由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组成的“宝云阁”铜匾,下层悬挂“大光明藏”铜匾。四面装有菱花窗、门,四角各有1个铜铃。宝云阁的殿内坎墙壁上镌刻了当时监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总计50余个。据颐和园博物馆副馆长周尚云介绍,这座通高7.55米,重207吨的铜殿,其梁、柱、枋、椽、斗拱、顶瓦、宝顶、门窗,以及匾额皆为铜铸,但其式样、尺寸和工艺精细程度与木结构完全相同。而且,许多构件包括屋瓦都可以拆卸组装。他表示,宝云阁是中国古代金属建筑中的代表。中国古建通常是木制或石制,这种金属材料的建筑原本就不多,而在皇家园林中,目前仅存宝云阁一座。但因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毁劫掠和1900年庚子之难,20世纪初,宝云阁共散佚10扇铜窗和31页铜窗芯。
记者了解到,自1993年至2024年的31年间,在国家文物局的殷切关注和积极推动下,通过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捐赠,宝云阁历史上失散流失的铜窗及铜窗芯陆续回归入藏颐和园。周尚云表示,这些“回家”的文物,除留作爱国主义教育的展示外,大多已陆续安装回宝云阁,文物建筑完整面貌正在不断恢复。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