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书画的历史:从苏东坡到郑板桥
首页> 书画频道> 热点 > 正文

诗书画的历史:从苏东坡到郑板桥

来源:光明日报2024-05-06 16:41

  墨梅图 元 王冕/绘 资料图片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 郑燮/绘 资料图片

  在诗与画的关系上,最著名的说法出自苏东坡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来苏东坡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精彩,仅指王维的诗作,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这句名言日后成了诗画统一的理论依据,还出现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为无声诗,诗乃有声画”的说法。

  其实,作为艺术形式,诗与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统一是在对立中的统一,如果只看到统一而忽略了对立,就会失之偏颇。十六世纪明朝人张岱说:“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如李青莲《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何可画?”张岱的质疑很雄辩,思故乡的心理活动,是无法用视觉图画表现的。十八世纪德国人莱辛的《拉奥孔》,也揭示了诗与画的不同,论述诗与画、诗与造型艺术的矛盾,成为美学经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朱光潜将其翻译成中文。但是,长久以来,诗画统一论仍然被奉为不刊之论。

  这并不是偶然的,中西方艺术中诗与画之关系,有很大的区别。中国诗与画关系特别亲密,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全面修养,许多诗人兼长书法和绘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往往也能为诗,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十四行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但是,在西方,诗与画各自独立,诗并不为画而作。

  而中国诗人常为画题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收辑《御定题画诗》一百二十卷,共八千九百六十二首,分为三十门,如树石、山水名胜、古迹、渔樵、耕织、牧养闲适、兰竹、禾麦、花卉等。这还只是明朝以前的,如果把清代近三百年的题画诗都算进去,肯定超过万首。这是世界绘画史上的独有的艺术奇迹。

  在西方画家看来,把十四行诗写到画中去,无疑是对画面结构的破坏。这是因为工具的不同,欧洲古典绘画一般用刷子(英语brush,既是刷子又是画笔)刷油漆,施之于帆布,而为诗则用天鹅毛、大雁毛(英语pen来源于拉丁语penna,羽毛,法语中plume,既是羽毛,又是笔)蘸墨水,不能挥洒油漆,刷子也不能为文作诗;而中国绘画与诗歌所用工具皆为毛笔和墨水,一概施诸纸张和绢帛。故诗与画相近相亲,堪称一枝双花。

  当然,诗与画从亲近到共处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文字与图画各自独立,连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李思训的名字都不见于画中。就是在画中署名,有的也是署在不显眼的角落,叫做“藏款”。宋朝经典画作《溪山行旅图》作者是谁,争论不休,直到1958年,才有学者在密林丛叶隐蔽处发现了范宽的题名。后来,画家以“题跋为多”,不但把名字写进去,还有些题意之类的简洁文字,因为在画中写字,书法必须与之相配,就不能不有所讲究。书法从此进入绘画。

  但是,光有文字还不是诗。从唐、五代到宋代,以诗题画的风气大开。但是,诗不像名字那样,不可能再“藏”,直接写到画幅中,可能干扰画面结构。故最初诗是题在画外的。

  绘画施于纸张、绢帛,保存难度较大,极易损毁,而诗诉诸文字,易于流传。故画作真传寥寥,而诗传世者较多。《全唐诗》不过有四万八千多首诗,而题画诗传世者高达万首。海量画作则湮没无闻。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留下三百多首诗作,他还是大画家,而画作却一幅都没有存世。今人几乎无人知道他还是大画家。

  明人张羽明在明诗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但所题《孟襄阳雪行图》“雪满秦京欲去迟,故人当路谩相知。平生多少惊人句,却向君前诵怨诗”,却收入四库全书的“题画诗”中。

  宋代蔡绦《西清诗话》说,题画诗不能“徒言其景”,“若尽其情,此题品之津梁也”。也就是说,题画诗不能局限于视觉内容,而是要突破画面刹那间的局限,把诗作为语言艺术的优越性发挥出来。

  元末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题在《墨梅图》空白处。董其昌、唐寅、沈周等大画家兼善书法诗歌,画成而后题诗,成为一时风气。

  这样一来,诗与画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诗不再是画外的附属品,而成为画的组成部分。诗处在画幅的显眼处,其书法不能不与画相称。诗书画三位一体,诗与画不再是一枝双花,加上书法,成了一枝三花。

  回头再看我国古人的“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和苏东坡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多只能算诗书画三位一体交响的前奏。

  诗书画毕竟是三种艺术,各有其规范,使三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不能没有一个从草创到成熟的过程。就是在题跋盛行的明朝,三者的艺术水准也不太平衡,大都以画为高,书法和诗的质量,则往往稍差。究其原因,诗乃是画中之诗,大都附属于画,对画中未尽之意有所拓展。画家沈周水平比较高的《题画》诗有曰:“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最后一联,不能说没有隽永的意趣,但是在明人中也算不上杰作。又如唐伯虎的《孟蜀宫妓图》自题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开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尾联固然不无灵气,但是,限于对画中人物的感喟。诗从属于画,服从于画。诗人的精神气度不能充分张扬。

  直到徐渭,才把诗书画的结合发展到新阶段。他的大笔写意画,笔墨放旷豁达,题款中有“戏抹”之语。他的自题画诗,超越了画的内容。如题《竹菊依石》诗:“抚筇九日龙山颠,走倦归来也不眠。问酒偶然囊底涩,试将斑管抵金钱。”内容不再局限于对画的阐释,而是借画中之竹作自我调侃,无钱买酒,以画上的竹当酒钱,表现自己穷得潇洒。其书法也时而行楷,时而行草,带着“戏抹”的风格。

  诗书画三者要达到有机统一,面临三个难题。第一,诗的质量;第二,书法的质量;第三,最重要的是,诗歌、书法与画不能简单相加。这个问题,到了十八世纪,终于有了理论的概括。方熏(1736—1799)在《山静居画论》卷下这样说:“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话切中肯綮,诗书画三位一体,不但诗的质量要达到画的水准,更重要的是,题画诗包括书法,要“位置画境”,也就是要服从画面结构,同时,“画之不足”,要由诗来抒发出“高情逸思”。

  但是,这样的理论还是落在了实践后面。比他早近半个世纪的郑板桥,早在艺术上将三者达到高度和谐。他不但在画中写诗,还将诗写到画幅当中,一首不满足,再写一首。有时他甚至把诗写到画的主体石头上。他这样不拘一格的“位置画境”,丝毫没有造成对画面的干扰。这是因为他书法自成一体,在汉隶的“八分书”中加入行书、楷书和草书的笔法,成为一种六分半书法。表面看似有点乱,但聚散纵横,错落有致。他的诗也别具一格,诗思、书法、绘画高度统一和谐。试举一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郑板桥题在自己竹石画上的诗。将竹放在与石的关系中,石非土,不宜于植物生根发芽,郑诗强调竹之坚韧,用了“咬定”二字,竹胜于石,益之以“千磨万击”而不改“坚韧”,最后还加上“任尔东西南北风”,用了大白话,达到诗的高潮,这哪里是写竹,分明是写人。他的“高情逸思”确实提升了“画之不足”。如果说这样的诗,还是借竹象征的话,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就干脆直接抒情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画中之竹是无声的,感人处乃在这种植物的自然之声,变成了听觉中民间疾苦之声。郑板桥曾在《竹石图》中题写过“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应该补充一句,诗中写出来之竹,又不同于画出来之竹。诗中之竹,是诗人胸中一股为百姓疾苦而郁积之气,时时处处一触即发。“一枝一叶总关情”,画中之竹的一枝一叶,获得了诗中之竹的精神,而诗中之竹又因画中之竹获得了感性形象。他在《兰竹石图》上题款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供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纵观郑板桥所画之竹,绝无经风偃伏之状。其竹皆独立于无水之立石之中、之上、之间,潇洒高洁之风神则有之,陷于精神的困顿则无。就是弃官还乡,他也画竹和县民告别。在《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中,他这样题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里的竹,突出清瘦,一方面是呼应前句的“两袖寒”,另一方面,也是“作渔竿”的伏笔。瘦竹在性质上变成了画外的钓竿。不但富于潇洒的情趣,而且带着清高的谐趣。诗与画相辅相成,效果远远超越了诗和画的简单相加。

  郑板桥还把书法与绘画两种艺术有机统一起来。绘画是感性直观的,而书法则是抽象的,但二者均离不开线条。郑板桥画竹以瘦干肥叶著称,他以隶书表现竹叶丰满,以草书画竹枝,书画异曲而同工,又以兰竹笔画入书,透出秀气,故其诗书画交织,郑板桥诗书画,堪称一体三绝。

  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老一辈的画家手里得到继承和发展。较为突出的有潘天寿,他留下百首以上的题画诗,如《富春江上》“蜡屐闲情未可删,富春江水绿潺潺。莫嫌卷子长无限,怕写大痴水墨山”,写出了他突破传统的逸气。他还常以篆书与行楷两体写同一首诗。丰子恺也有整册的《古诗新画》,每每以古诗一句,使笔墨简洁的画面获得新的意味。此外,齐白石、徐悲鸿等也是其中高手。

   (作者:孙彦君,系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 责编:庞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